大宗师【概要】,“大”为天地之大“宗师”是所师法的对象在浩渺
大宗师
【概要】 “大”为天地之大。“宗师”是所师法的对象。在浩渺天地中,谁是师法的对象呢?
在庄子看来,“遗形忘世”之“道”是最为自然的学习对象了。在自然之中,生死变化齐同,一切顺应自然规律而运行,也就是“天命”的安排。
全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至“而比于列星”。提出“真人”的概念,而“真人”是“道”在世俗中的化身,将自然境界和人世认识融合一体。再叙及得“道”即可为“真人”,而万物顺其本性,就可以求其本真,而化为“真人”,从而进入到自然之中,化为山川列宿,由真而入神的境界。
第二大部分至“乃入于寥天一”。提出如何修真。通过女偊说明根本方法在于“忘我”,才能达到自然初始。而人的长久存在是融合在自然幻化之中的,接受自然的变化,保存自我的本真,不论何种外形,为人为兽,为大为小都只是自然的进程之一。孟孙才看到死亡的本质,才能和自然同步,应时而作,适时而止。
第三大部分提出,怎么入道。入世者先要抛弃世俗的影响才能进入“道”的境界。意而子肯去发现自我,才会为自然所补裨。而颜回至于“坐忘”,始可通晓“道”的内涵。最末子桑哀歌,阐发天命的运行,不是人力所可干涉的思想,劝勉世人,取法于道。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1其耆欲深者1其天机浅1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1其入不距14;翛然而往1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1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1其容寂,其颡18;耸凄然似秋,煖然似春1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2
知之所知:认知中所能认知的部分。养:探知。知之所不知:认知中认知不到的部分。这里的意思是认知人所能做的事,就是通过已认知的部分去探知未认知部分。
有所待:有所依靠。人们的认识是离不开认知对象的。当:符合。特:但,不过。未定:不能固定。如果我们的认知依附于认识对象,那么对象的改变就会导致认知的变化。而万物的变化是不能测定的,因此我们的认知很难和认知对象完全符合。
天:天所为。人:人所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怎么知道天所为和人所为之间的区别。人所为是认知自然,天所为是自然。人所为的目的在于了解天所为,如果放弃认知,通晓人所为即是天所为,就不需要认知特定环境下的自然,而是作为自然存在感受普遍自然变化,两者一体,不设区分。
逆:排斥。雄:依仗。谟:谋算。士:通“仕”,做官;一说“谟士”为谋聚士人,意思与出仕类似。真人不排斥少数派,不依仗自己的功业,不打算做官。
过:错过。当:正好。自得:自以为得意。这里指错过时机不后悔,正好赶上也不得意。
濡(rú):沾湿。
假:通“格”,至。
- 春季流感高发期 春季应该怎样科学预防流感[图]
- 下片说青山能遮望眼却不能挡水流水流之势令人神往借此表现出爱国[图]
- 轻诋第二十六一王太尉问眉子“汝叔名士何以不相推重?”眉子曰“[图]
- 读史致用釜底抽薪中国古代兵法典籍《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图]
-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图]
- 这时诸葛亮来到东吴他此行的目的是联合东吴抗曹因为一旦东吴投降[图]
- 杜文秀()清咸丰同治间云南回民起义领袖字云焕云南永昌府保山县[图]
- 汉末三国时期分布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部分山区[图]
- 这个故事传播以后人们对氤氲大使的膜拜就更虔诚了氤氲大使似乎比[图]
- 摇绿蒂抗紫茎舞春雪杂流莺曲房开兮金铺响 金铺响兮妾思惊梧桐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