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时,淮南王英布造反。高祖得知后,便召集群臣商议,问:“英布谋反,该如何对付呢?”汝阴侯滕公说:“我有一个门客是原楚国的令尹薛公,他有办法,可询问一下他。”高祖于是召见薛公,向其问计。薛公说:“英布谋反没有好奇怪的,如英布使用上计,汉朝就将失去崤山以东的地区;使用中计就胜负难分;使用下计就可高枕无忧了。”高祖说:“这上、中、下计又各是什么呢?”令尹说:“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号令燕赵,安守取得之地,如此崤山以东尽归英布。什么是中计呢?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控制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要塞,结果便难以预料了。什么是下计呢?东取吴,西取蔡,注意于越地,固守长沙,你就可高枕无忧了,汉朝就会相安无事。”高祖说:“他可能选择哪一种呢?”令尹说:“下计。”高祖问:“为什么不用上、中两计呢?”令尹说:“英布本是骊山的苦役,发展到万乘之国来之不易,所以由此知道他目光短浅,只知安于现状,不作长远打算,所以说他必用下计。”高祖说:“好!”结果确如薛公所料。
通过对局势的了解,薛公提出了英布可以采用的上、中、下三计,联合山东诸国乃长远之策,是上计,若长驱直入仅备一战则为中计,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则为下计。通过对英布的了解,又推断出英布必会采用下计,如此一来,汉朝就高枕无忧了。由此可知,薛公审时度势的能力和高瞻远瞩的谋略。谋事贵在有远见卓识,要做到胸怀丘壑,将大局了然于胸,才会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如果走一步看一步,处处谨小慎微,实则处于被动状态,稍有差池就可能会不攻自破。
承继父兄 君臣同心
是后吴王刘濞以子故而反。初发也,其大将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难以就功。臣愿得奇兵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人亦且反王。”吴王不许。其少将桓将军复说吴王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阻;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宜弃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之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王问诸老将,老将曰:“此年少摧锋之计耳,安知大虑?”吴王不从桓将军之计,乃自并将其兵。汉以太尉周亚夫击吴楚,亚夫用其父客计,遂败吴。
淮南王刘安怨望其父厉王长死,谋为叛逆,问伍被曰:“吾举兵西向,诸侯必有应者,即无奈何。”被曰:“南收衡山以击庐江,有浔阳之船,守下雉之城,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强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东收江都、会稽,南通劲越,屈强江淮间,犹可一举得延岁月之寿。”王曰:“善。”未得发,会事泄诛。
此后吴王刘濞谋反。开始时,大将田禄伯说:“召集兵马向西进发,不是太好的策略,事情不易成功。我愿领五万人马沿江淮而上夺取淮南、长沙,进入武关,与大王会合。这是出人意料的奇招。”吴王太子却说:“大王以谋反为名,军队不能让别人统领,要防备他们也反大王。”于是吴王没有答应田禄伯的请求。后来小将桓将军又对吴王说:“我们多是步兵,在崎岖不平的地方行军打仗有优势,汉朝多是车辆马匹,在平原地带占优势。如大王在攻打城池时夺不下,不如放弃,向西占据洛阳的军备库,以敖仓的粮食为军粮,倚仗山河之险号令诸侯。虽未入关,天下就已是大王的了。如大王进兵迟缓,滞留城中,汉朝车马一旦到达,进入梁楚,我们就会遭遇失败。”吴王征求各位老将的意见,老将们说:“这是年轻人爱冒险罢了,考虑得不周全呀!”吴王没有听从桓将军的建议,亲自统率全军。汉朝派太尉周亚夫阻击吴王,周亚夫使用他父亲门客的计谋,打败了吴军。
淮南王刘安对其父厉王刘长获罪早死之事心怀怨恨,打算谋反。问伍被说:“我举兵向西,诸侯定会有响应的,到时皇帝就无计可施了。”伍被说:“南取衡山以进兵庐江,收集浔阳船只,守住下雉,控制九江水域,断绝豫章通道,沿江设强弩守卫,可防范南郡之兵。东取江都、会稽,南通越地,这样可制约江淮的兵力,还可拖延时间。”淮南王说:“好!”然而还未发兵,就因事情败露而招来杀身之祸。
至后汉灵、献时,阉人擅命,天下提契,政在家门。时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袁术得据其郡。坚与术合纵,欲袭夺刘表荆州,坚为流失所中,死。孙坚死,子策领其部曲;击扬州刺史刘繇,破之,因据江东。
策闻魏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袭许,未济,为许贡客所杀。策死,弟权领其众。属曹公破袁绍,兵威日盛,乃下书责孙权,求质。张昭等会议不决。权乃独将周瑜,诣其母前定议。瑜曰:“昔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据荆、扬,至于南海,传业延祚九百余年。今将军乘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前。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子一入,不得不与曹氏,曹氏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与,徐观其变。若曹氏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戟,必将自焚。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权母曰:“公瑾议是也。”遂不送质。
到后来汉灵帝、献帝当政时,宦官专政,天下失控,大权旁落于乱臣贼子手中。当时长沙太守孙坚杀了南阳太守张咨,袁术乘机占据了南阳郡。孙坚与袁术联合,准备夺取刘表的荆州,孙坚被乱箭所伤而亡。孙坚死后,其子孙策率领家兵攻击扬州刺史刘繇,并因此而占据了江东。
孙策听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交战,想渡江偷袭许昌,结果失败,被许贡的门客所杀。孙策死后,其弟孙权继位。此时正值曹操打败袁绍,兵力日益壮大。曹操下书责备孙权,索要人质。张昭等人在一起讨论,许久拿不定主意。孙权便请周瑜同去找母亲商议。周瑜说:“从前楚国被封于荆山之下时,方圆不足百里。它的后代却极有才能,开拓疆域后在郢建立大业,后又占据荆州、扬州,到达南海,基业世代相传九百余年。如今你凭父兄的威望兼并了六郡,兵精粮多,将士效力。开山炼铜,煮海晒盐,境内富饶,人心稳定。水路畅通,交通便利,百姓勇武,所向无敌。有什么理由交纳人质呢?若交上人质,就得听命于曹操。曹操下令召见不得不去,这样就会受制于人,哪能与南面称王相比呢?不如静观其变。若曹操能遵循常理以道义匡扶天下,将军再归顺也不迟。如他企图以下犯上,战争犹如火势,轻举妄动,他必会引火烧身。将军到时再保存实力以抵抗外强,以待天命。为什么要送人质呢?”孙权的母亲说:“公瑾说得对。”于是没有送人质给曹操。
孙权能够统治东吴而稳固地独处一方,首先要得益于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为其所创立下的基业;其次便是东吴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有山川河流等诸多的天然作屏障;最后就是孙权的治国才能和群臣忠心耿耿的辅佐。在地利与人和这两个基础条件之上,才有了东吴在三国鼎立中安身自保、与魏相抗衡的局面。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